下面是幾位科任教師對一個班級紀律問題的議論:
數(shù)學教師:“二班學生一點不聽話,我沒得精力管那么多,不聽課就算了,他講他的,我講我的。”
語文教師:“二班學生要管得嚴,我上課他們就不敢鬧,清風雅靜的。”
音樂教師:“我沒得精神去罵他們,課實在是上不下來,我就找班主任來壓陣。”
接著,幾位教師七嘴八舌地議論:“他們就怕班主任。”“見了班主任就像見了貓。”“貓一走耗子就翻堂。”
“學生都一樣,欺軟怕硬,這是規(guī)律。”
請運用所學的教育學知識進行分析上述教育現(xiàn)象。
于老師作為一名班主任,每天要管的事情實在太多,經(jīng)常感到分身乏術(shù),真希望有個助手能助自己一臂之力。有一天,于老師忽然想到,能不能讓學生來代替自己行使班主任“職權(quán)”呢?于是她決定試試。于老師經(jīng)過認真考慮,選了平時在班上威信較高的鄭莉莉作為第一個“試驗”對象。這使鄭莉莉既感到驕傲,又感到了壓力,她自然不敢有絲毫的松懈。在她的“任期”內(nèi),她從早自習到晚放學事事操心,儼然一個老師模樣。對她的工作,于老師絕不插手。
但是,暗地里,卻時時刻刻盯著,對她處理得很好或不當?shù)牡胤蕉紩覚C會一一指出。她很快適應(yīng)了角色,除了管理好日常班級工作外,還把每周的班會課主持得有聲有色,把各種活動組織得生動有趣。
接著,班里又產(chǎn)生了第二位、第三位……班主任。自從學生來當“班主任”的辦法誕生后,在學校的各項評比中,班上獲得“流動紅旗”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來自任課教師和家長的稱贊也越來越多。
于老師讓學生來當“代理班主任”體現(xiàn)出她怎樣的教育思想?達到了怎樣的效果?試用教育學基本原理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