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壺腹嵴 B.視覺系統(tǒng) C.觸覺感受器 D.本體感受器 E.橢圓囊斑和球囊斑
A.旋前、旋后各30° B.旋前、旋后各45° C.旋前、旋后各60° D.旋前60°、旋后45° E.旋前45°、旋后60°
A.座位寬度 B.座位長度 C.座位高度 D.靠背高度 E.扶手高度
A.無需矯正姿勢 B.側彎原則 C.屈曲原則 D.伸展原則 E.屈曲或伸展原則
A.防止臥床并發(fā)癥,對殘存肌力或受損平面以上的肢體進行肌力和耐力訓練 B.進一步改善和加強患者殘存功能,訓練各種轉移能力、姿勢控制及平衡能力 C.盡可能使患者獲得獨立生活活動能力 D.應盡早開始站立和步行訓練 E.及時配戴適當的下肢矯形器使截癱患者重獲站立及行走功能
A.肺活量 B.用力肺活量 C.補呼吸氣量 D.功能性殘氣量 E.最大自主通氣量
A.小腦性共濟失調 B.感覺性共濟失調 C.手足搐搦 D.舞蹈樣運動 E.鉛管樣強直
A.異常步態(tài)的目測分析法 B.關節(jié)活動度評 C.Brunnstrom分級法 D.步速的測量 E.等速運動肌力查檢法
A.神經肌肉促進技術 B.認知障礙康復訓練 C.物理因子對癥治療、輪椅訓練,輔助器具應用 D.言語、吞咽功能訓練康復治療 E.綜合康復訓練
A.包括機械感受和本體感覺刺激 B.在頭皮上記錄到的電活動的真實平均值 C.彌補了個體之間由于頭顱大小不同所導致的距離的差異 D.能檢測和采集到空間梯度 E.遠場記錄中記錄電極的同等移動對皮質及皮質下反應無影響